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基本的循环系统。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产品,如果无法实现其价值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就不能成为商品,不具备真正的经济意义。如果没有流通作 为纽带,这种转移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流通,社会经济的再循环也是无法实现的。
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从国际上看,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单一的,是多样化的。由于经济水平、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社会背景的不同,在选择经济体制的具体操作中,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了不同的流通体制模式。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配置的竞争性,政府对经济采取了比较自由放任的态度和宽容的经济政策,民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市场竞争充分。政府不进行或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机制可以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尽可能回避对微观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介入主要限于民营企业不愿介入或不能经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又多是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流通产业极其发达,其平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有学者指出,美国流通产业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殖民地时期(1775年以前)、建国时期(1775-1864年)、工业化及全国统一市场形成时期(1865-1920年)、现代化时期(1920年以后)。事实上,美国流通产业真正快速发展是在1930年之后,其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均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
美国零售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无论是组织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远远超过世界许多国家。据有关资料,美国现有大小各类零售商店150万家,在零售业就业的人员将近2000万人。20世纪初,随着美国制造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流通领域必须相应变革以适应生产的需要,1930年以来,美国零售业发生了数次重大的变革,先进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从美国衍生出来,并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现在美国的零售业已经演化成为多业态并存、连锁化经营、国际化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应用的现代零售业,其零售组织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美国批发业也十分发达,在经历了多次变革之后,已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独立批发商、厂家销售分支机构、代理商、新兴替代形式四大渠道并存、互为补充、相互竞争的新格局。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批发两端的企业——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扩大,相当一批零售企业摆脱批发商,从生产厂家直接控制了一部分批发货源和市场,传统批发商业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迫使传统批发商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进行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批发代理商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含高附加值服务的比重,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扩大现有商品线,开辟国际市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批发业的发展不仅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其它产业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物流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现代物流的发祥地,“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就是由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现在,美国的物流产业规模已超过9000亿美元,其产值占整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国物流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企业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的应用十分普遍;许多配送中心开始使用数码自动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给美国物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不但商品供应极大丰富,而且国民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其突出特点是流通在社会经济中逐步居于主导的地位。这一时期在产品成本中,流通费用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占到50%以上,流通速度对全部资本的周转效益具有决定的影响,改进流通管理,提高流通效率则被比喻为“一块经济界的黑大陆”。6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相继开始掀起“流通革命”,并逐步形成了高度现代化、专业化、高效率的流通产业。美国的流通产业形成了以生产企业为主导,大型分销批发商、连锁零售集团企业同步发展的流通组织形式。
在美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我国生产资料这一块,大体相当于他们的工业原材料、设备和运输工具。美国这部分商品的流通即生产资料流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美国生产资料流通,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政府对市场很少直接干预,但他们的市场是有序的,工商关系比较稳定。美国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联邦和各州都立法,跨州的商业交易由联邦法律调整,一般的商业活动由本州法律调整。州政府做出的任何妨碍州际间贸易的规定、法律,联邦政府均认为是无效的。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是美国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保证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立法,被称为美国的经济宪法。美国政府把全国作为一个大市场,通过法律、法规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行为等进行规范,保证市场有序进行,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美国,除了法律明文规定外,还有许多商业惯例和行为规范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这些惯例是多年市场交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大家共同遵守,已成为渗透于各种经济活动的商业道德准则。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十分谨慎、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方面是慑于法律的威严,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被罚得倾家荡产,并且名声扫地;另一方面是商业道德、商业惯例多年来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正当商人的自觉行为。
美国的生产资料生产和分销企业大多依据企业自身情况以及买卖双方的信任程度、市场状况等,制定出各不相同的经营策略与购销、结算方式。
在美国,工商购销关系实行代理制已较普遍,但代理方式多种多样。有代销制,有独家代理,有多家代理,有的只能代理一家生产厂家的产品,有的则可代理多家生产厂家的产品。在众多的代理方式中,按其经营方式和结算制度分,基本是两类,一类是代销制,一类是经销制。代销制,生产厂家向代理商供货时暂不结算货款,也不改变产品的所有权,代理商在产品销售后,定期向生产厂家结算,并收取一定的佣金。据了解,这种代理方式在美国生产资料分销中,特别是在钢材的购销方式中并不多见。许多生产厂家和分销企业,都是实行经销式的代理制,产品由代理商买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厂家一般倾向实行买断式的代理制;另一方面,对于钢材分销商来说,由于销售对象一般是中小用户,经过代理商销售的钢材很多是按用户要求经过加工、改制的,改变了原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的形状和价格,这与不便实行代销式的代理制也有一定关系。
根据商品的不同特点和用户的不同情况,美国工业品生产资料的市场交易形式大体有四种:
1.期货市场。这主要适用于一部分生产稳定、产品性能固定的基本原材料。比较著名的有芝加哥商品期货市场等。
2.展销会。这主要适用于一部分品种、规格、工艺变化比较快的生产资料,如汽车、工作母机(机床、设备)、玻璃、电子产品等。这些产品也通过类似我国订货会的方式进行交易。工业消费品中,采取这种交易方式的更多。展销会既有常年性的也有临时性的,还有常年展销与集中展销相结合的;既有固定地点、固定场所的,也有非固定的。展销会的组织者,一是交易场所的主人,如芝加哥世界贸易中心、拉斯维加斯的商展中心等;二是“同业公会”、“行业行会”等。展销会融展示、签单于一体,通过样品展览,扩大影响,增加订货。
3.超级市场、零售店。主要用于各种零星需求和当场竞价的商品。钢材、木材、电子产品等,都有专门零售或与其他商品综合销售的超级市场和零售店。在这里,钢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分斤破两”销售。与展览会只展览、订货,不卖现货的商务分流形式不同,这是一种商流、物流相结合的有形市场。
4.通讯订货。主要适用于那些标准化且品种变化不大的通用原材料,如钢材等。这种订货方式简捷迅速,用户只要打个电话、发个传真就能订货,十分方便。
在这四种形式中,期货市场、展销会、超级市场和零售店是有形市场,通讯订货是无形市场。在有形市场中,期货市场主要是合同买卖,最终的实物买卖只有百分之几;展销会主要是订货,商流、物流是分开的;超级市场和零售店则是商流、物流相结合,以现货出售为主。这些市场,构成了美国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的完整体系。
美国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在多年的发展变化中自然形成的,这是一个流通服务、流通渠道、流通手段、流通方式都十分发达和流通法规比较健全的市场,目前这个市场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美国工业品生产资料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在流通领域,一些小的、分散的流通企业难以经营。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发挥规模经营和网络化经营的优势,流通企业出现了大型化、网络化、连锁化的趋势,流通规模在扩大,流通企业数量在减少,企业兼并、合伙现象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