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流通将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消费活动,使日本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得以实现,保证国民生产和国民支出的平衡。流通者通过从独立的经济主体生产者手中购买商品的所有权乃至使用权,然后通过各级中间批发商和零售商将其逐级传递给最终消费者。作为一种扩大国民生产的活动,流通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看,流通业占一成以上,已经成为继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日本实际GDP中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的平均比重分别为33.9%、21.6%、14.2%,流通业列居第三位(因限于总务省的产业划分,流通业仅按照其狭义——流通专门产业来计算,即仅包括商业和运输业,而未涉及金融信息等流通相关产业)。随着日本实际GDP的扩大,流通业产值也呈扩大趋势,由1990年的1148489亿日元增长到1995年的1324958亿日元,再增长到2000年的1353826亿日元。其在GDP中的比重虽然有升有降,但相对稳定,无明显趋向,这与制造业比重的连续下降和服务业比重的连续增长形成对比。
从日本各产业就业人数来看,流通业就业人数在1999年、2001年、2004年均达到两千万人以上,在所有产业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平均达到39.0%,居各产业之首。其中主要是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较多,尤其是零售业。这与日本零售业店铺规模较小但为数众多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商业就业人数有增有减,无明显趋向性,而运输/通信业就业人数却一直保持增加态势。总之,流通业无论在产值还是就业人数上,都处于上升态势。
从流通社会化和现代化以及流通模式来看,日本生产资料流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战后,日本经历了一个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与日本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日本战后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尽管当时生产资料流通不畅的矛盾也很突出,但流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以后,生产成倍增加,交通运输拥挤阻塞,货流不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价格上涨,严重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发展流通产业,大力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手段和物流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物流落后状况。在此期间,民间掀起了“流通革命”。目前,从日本政府到各个企业,都极度重视物流,从大型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到各项物流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政府和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日本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几十年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与高度重视生产资料流通,大力推进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分不开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流通,是支撑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也是日本经济增长势头持久不衰、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的生产资料流通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流通。主要表现在:
1.生产与流通分离。生产企业一般不负责流通,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专门的流通企业来承担。日本钢厂直接销售给用户的钢材只占钢材总量的3%,基本限于大生产厂家和大用户之间,如新日铁、川崎制铁等大钢厂对丰田、日产汽车厂等,而且即使这3% 中也有商社不同程度的参与。另外97%的钢材都是通过商社销售的,其中综合商社约占75%,专业商社约占25%。
2.商流与物流分离。日本的生产资料流通,一般是生产厂→商社(一级批发)→批发商、特约店(二级批发)→用户,有的要经过流通加工,再到用户。综合商社和专业商社一般只从事商流,不搞物流,自己基本没有库存。物流主要是在批发商、特约店与用户之间,批发商和特约店要负责免费向用户送货,承担库存费用、资金利息和因价格变化而造成的损益。批发商和特约店由于实际发生了物流费用,得到的补偿也多一些。商社只负责生产厂到批发商和特约店这一段的商流,“买空卖空”,得到的补偿也少一些。在长期的生产资料流通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相对固定、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3.企业内部的生产与流通、商流与物流分离。据日本物的流通协会介绍,企业内部的生产流通分离、商流物流分离,在日本是发展趋势,在较大的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这样做了。它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合理化,降低成本。例如三国工业株式会社,有三个工厂,主要生产摩托车化油器、汽车零部件和赛艇零件等。过去,他们的供产销都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在是生产、商流、物流三分离。目前,他们的原材料订购和产品销售等商流活动由三国工业株式会社设在东京、大阪、京都、广岛、名古屋、仙台、滨松、札幌等地的8个商务营业所负责。物流则由三国物流株式会社负责,工厂一门心思搞生产。
4.流通加工比重大、专业化程度高。各大商社都有自己的流通加工厂,另外还有很多独立的流通加工厂,他们都是面向社会的。川铁商事有23个流通加工厂,这个商社经营的钢材中,通过加工后供应的占60%以上。在浦安钢铁团地,用户需要的各种规格的钢板,在这里都能加工。流通加工,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日本生产资料流通的高度社会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这种社会化的基础是企业,企业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第二,这种社会化是建立在各有关方面自愿基础上的,没有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因为这样做最节约,省时、省力、省钱。第三,这种社会化是建立在整个经济生活和服务的社会化基础上的。
(三)宏观、微观并举,流通技术、流通设施、流通方式高度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花大力气建设、改造物流设施,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物流基地。经过十多年填海造地建设而成的神户第一人工岛,面积436公顷,投资5300亿日元,人工岛周围有12个集装箱泊位,15个杂货泊位;神户第二人工岛——六甲山人工岛,面积580公顷,为第一人工岛的1.3倍,投资12400亿日元,周围遍布物流设施。
物流企业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流通手段和流通技术与大型流通基地和物流设施相联系。日本物流的发展仅次于美国,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完善各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包括调整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种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设,既拉动了本国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物流市场提供了充实的物理硬件保障。
第二,不断提高生产物流管理水平。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为生产物流管理手段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管理(JIT)等新的物流管理方式不断涌现;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不断增加;物流联网系统、物流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不断运用。
第三,调整部分物流发展战略。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并将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在物流国际化、系统化、标准化、协调化方面取得进展。
第四,发展现代物流。日本物流业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制造商和客户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物流的效率、成本和形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传统物流在不断向现代化意义上的物流转变,其主要内涵包括了运输的合理化、仓储的自动化、包装的标准化、加工配送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等等。日本物流在这几方面的发展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