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韩国在发展伊始也是以制造业为中心,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样,大量资本及政策向制造业倾斜,使得流通业相形见绌,流通业在规模上的零细性、分布上的过密性以及经营上的非专业性特征,导致流通领域效益低下,并且无法摆脱制造业的控制。然而,经济规模扩大、消费者收入提高以及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韩国流通部门不得不重新审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以适应上述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就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体制的形成,此时,促进商品信息传递、提高流通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需求迅速变为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生产和消费从交换的两极,强制要求流通必须发生转变;而韩国流通业对外开放,使得国外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的大型流通组织涌入,则从又一个侧面强制韩国流通业必须发展。
根据大韩商工会议所发表的《从统计的角度看流通开放十年》的报告,韩国国内流通市场开放后10年期间,在微型超市等小规模商店衰落的同时,大型打折商店、便民店、直销商店等新型产业形式却出现了大幅增长。
实际上,将开放的第一年即1996年与2004年相比较和分析的话,大型超市的销售额增长了779.6% ,便民店增长了197.2%; 直销商店也与自开始统计调查的2000年相比增长了70.0%。但是,微型超市和小型商店等为主的其他零售业分别减少了19.4%和12.0%。如此一来,与新兴产业大幅增长的局面相反,已有的流通业却出现了负增长。
大型超市的急剧增长势头在不同流通产业的销售点也非常明显。1996年韩国只有28个大型超市,到2004年末却增加到275个,大约增加了十倍。反过来,开放的第一年,拥有4名店员以下的小型商店约70.6万家,到2004年却只剩下了约8万家。
随着韩国流通市场的开放,引进了竞争机制,进而使流通效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有20名以上职员的中大型零售企业,每人的销售额从开放后1997年的0.76亿韩元到2003年激增到1.83亿韩元。这说明通过规模经济的效应,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是4人以下的小型零售企业在同样的时期内从0.57亿韩元增加到0.59亿韩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从同一时间每平方米销售面积的销售额来看,20 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减少了32.8% ,反过来,4人以下的零售企业则增加了22.4%。这被推测为是大型零售业在选址和规模上过多开设销售点,所以出现了上述现象。
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韩国流通产业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随着韩国流通市场完全开放,外国流通企业大举进入。在韩国流通市场开放以前,韩国制造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流通渠道并支配着流通市场,因此大型现代化、专业化的流通企业难以生存。由于这种市场的特殊性,外国流通企业只是通过技术合作等间接方式来参与韩国流通市场。但是,自韩国流通市场完全开放之后,外国流通企业以预期成长较快的打折商店等类似的新式企业形式为中心,开始以直接投资方式大举进入韩国流通市场。具有大规模的资金能力和成熟的运营经验的外国流通企业进入韩国流通市场,为韩国流通市场的结构重组创造了契机。
第二,随着打折商店这种新式企业形式的高速成长,以新形式企业为中心的流通企业也开始进行重组。韩国流通市场开放以后,打折形式的企业以韩国金融危机为契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价格为竞争武器,出现了大幅增长,在零售业中的所占比例稳步上升。这使得原有的以传统市场、百货商店、超市为主的流通企业结构产生了变化。
第三,随着竞争的进一步深化,也引起了业界内部竞争结构的变化。外国流通企业的进入和韩国国内大企业的参与,加剧了这一变化。零售业的结构重组按照企业种类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中心,进行流通业的重组。以资金能力为后盾的大型流通企业积极持续地进行销售网络的扩大,而资本结构较为脆弱的企业却因为不断将原有市场份额让给了持有大规模资金的大型流通企业,大部分出现负增长。另一类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面临资金困难的流通企业为对象,大举收购和合并。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流通企业的结构重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