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2010.12.30)
由主办的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10年11月13—14日在南京召开。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年会概况
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代表和德国、英国、日本、印度、泰国、韩国等6个国家的外宾近千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专职副会长周林燕、任豪祥、贺登才、蔡进及王宗喜等33位兼职副会长出席了会议。
13日举行了全体大会。会议由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副会长蔡进分别主持,何黎明会长作大会致辞,提出了今后物流学术理论的研究重点。德国物流专家威尔纳•菲特尔、戴定一常务副会长、英国物流专家马克•米勒、福州大学王健副校长、日本物流学会丹下博文副会长、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张舰主席、北京交通大学鞠颂东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张锦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副所长等9位中外嘉宾,分别介绍了当前物流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
13日下午7场活动同期举行。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外专家与参会代表举行了中外物流对话会,就中外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此同时,会议安排了6场优秀物流研究成果报告点评会,邀请了20多位获得论文、课题、案例、图书等优秀成果奖的作者介绍成果,30多位专家作现场点评,作者、专家和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13日晚,会议举行了颁奖授牌晚会。在王宗喜副会长创作的《物流之歌》音乐声中,学会领导向有关单位和个人颁发了“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物流学会优秀会员”、“2010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优秀成果奖”、“第二届物华图书奖”、“2010年度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奖”、“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批产学研基地”的证书和牌匾。
14日上午,年会设立了19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和服务创新专题分论坛、工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题分论坛、知行合一物流人才培养与成长专题分论坛、校企合作发展专题分论坛、低碳经济与物流聚集区发展专题分论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现状与前景专题分论坛、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设计思想专题分论坛、物流服务网络规划专题分论坛、区域物流的理论和方法专题分论坛、城市物流发展专题分论坛、农村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题分论坛、日本物流发展专题分论坛、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与发展专题分论坛、我国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国际陆港建设发展专题分论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化工物流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分论坛、国家级物流及供应链方向重点课题解读专题分论坛。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14日下午,会议代表参观了南京仙林国际物流货运市场。
二、年会主要观点
(一)当前物流研究值得关注的十大问题
何黎明会长在致辞中指出,物流实践推动着理论研究深入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探索。当前,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研究;二是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需求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问题研究;三是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管理创新、转型升级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四是物流业功能集聚区发展趋向及布局优化研究;五是物流园区规划、多式联运效能与物流基础设施衔接与协调研究;六是物流与生产、贸易、金融、电子商务职能融合联动研究;七是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研究;八是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与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九是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体系和标准研究;十是物流学科体系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发展研究等。
(二)中国物流行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德国物流专家威尔纳•菲特尔提出,中国物流行业面临十大挑战: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法律法规,三是官僚主义和文化的影响,四是培训,五是信息和通信技术,六是中国的工业经济不够发达,七是过高的运输成本,八是仓储,九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十是国内的贸易壁垒。他认为,面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要靠中国物流战略的培育和发展。中国要根据国际物流标准,创造适合中国的物流标准,使得中国在未来能够成为国际物流业的领导者。
(三)改进物流学术研究的思考
戴定一常务副会长提出,首先,从国外物流研究的趋势看,国外物流研究向供应链,进而供应网络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专业化、体系建设与流程管控结合的特点;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注意公共服务的创新;注意节能减排、低碳物流领域的研究;强调信息化的全方位渗透。其次,从物流学术研究的中外比较看,国外偏重于以流程视角的研究,实践性强。我国偏重于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的视角,突出整合的理念,也有可能创新。但目前过泛、过浅。第三,要逐步调整学术成果评奖机制,包括:提高研究结论的权重;改善评委的专业对口;引入推荐或第三方评估机制。最后,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权威机构接轨,包括:与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合作;促进国内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八大力量
英国物流专家马克•米勒提出,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八大力量将会影响全部的供应链。一是全球化,二是合作,三是最优化、四是物流业、五是中国、六是环境、七是不确定性、八是人才。他认为,要建立一个供应链的防御体系,并且确保不断培育和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的关系,第二个是地理的关系,第三个是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伙伴关系。他进一步提出,供应链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失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短板,所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才能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一种合力。
(五)我国物流立法的思考
王健副校长结合福建省出台物流立法的情况指出,我国物流立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关于物流概念,物流业需要规范和调整的关系很多,在法律上需要界定物流业的概念。目前,物流业的外延与内涵有待统一。二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制定物流法有些超前,但实现物流发展既迫切又是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有一部法律对发展物流进行宏观指导;同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来弥补物流法的不够具体、缺乏约束性的不足。三是物流业发展的很多问题是全局性的,一部地方性法规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如税收优惠政策超出了地方立法的权限。
(六)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时代
丹下博文副会长指出,现在物流业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物流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第三,产品的多样化扩大了物流的需求;第四,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了物流发展的合理化和效率;第五,物流业发展也能够极大地改善全球性问题;最后,物流的有效性既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也能够帮助公司降低成本。他进一步指出,现代物流的目标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目标水平的物流服务。而对于企业来说,它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仅是营业额的增加。这些结论证明了21世纪必须要重视物流业的发展。
(七)产业融合与物流产品创新
张舰总裁从企业实际物流操作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产业融合与产品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是物流与生产的结合。物流与生产结合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第二个是物流与商贸结合。物流与商业模式的互动,互相促进,创新的物流产品推动了交易模式的变革,并且大大提升了商品的消费价值。第三个物流与金融结合。物流与金融结合,强化资金在价值链当中的润滑作用,由此结成了新的牢固的生命共同体。最后物流与环境的结合。物流与环境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向生态文明进军的步伐。他进一步指出,减少物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物流产品的创新内涵是价值创造,物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从简单的成本降低上升到价值增加。现代物流必须不断地革新物流产品,应对各种挑战。
(八)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着眼点
鞠颂东教授对物流网络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条件下,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统称。他提出,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将众多分散的物流资源作为物流网络的节点,将它们之间的合作和共享关系作为网络中节点间的连线,以此来构造高效的物流服务网络。最后,他从三个方面对物流网络进行了理论探索。一是物流组织网络结构及运作机制,二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评价方法,三是适应网格环境的物流信息网络。
(九)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张锦院长提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当前在物品的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电子托盘租赁、客户会员管理、进出库安防系统应用等方面比较多一些。发达国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向,包括标签体积微型化、标签材料多样化、标签天线灵活化、网络化、传感数据的安全性、海量数据的处理等等。他进一步指出,物联网技术带给未来物流领域的变化,有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精确定位方面,二是高速识别方面,三是复杂工况下的物流系统问题,四是实时传感的问题。
(十)构建公平的服务体系
荆林波副所长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构建一个公平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实际上还很脆弱,甚至比一般的中下等国家还要差,所以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很显然是必要的。“十二五”的目标,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比GDP快1到2个点。他提出,各个部委包括一些行业协会都要参与进来,这里面重点有生产型服务业,我们物流也是生产型服务业。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物流的贡献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十一)物流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增加客户价值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和服务创新专题分论坛上,天津大学赵道致教授认为,物流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增加客户价值。物流企业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天津大学刘伟华副教授提出了两业联动发展的新思路,包括:科学认识联动发展规律,恰当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提升联动发展水平;联动是市场行为,政府在推动联动发展中应该帮助企业提供宽松环境;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提供有利于联动发展的规划与决策;联动不是口号,关键是落实。目前联动过程中,信息化问题是制约联动的关键。政府机构在制定地方联动发展政策应该找准聚焦点,结合地方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系统性政策。
(十二)“知行合一”物流人才培养与成长
在“知行合一”物流人才培养与成长专题分论坛上,中铁快运尚尔斌经理通过分析人才供求、能力和成长差异,提出自己对物流人才培养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知行合一”物流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与能力;不断提高实践力与领导力。中物策(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李芏巍副院长认为校企合作是实现与市场接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力提高物流研究生质量的最佳方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李宏芳副处长提出了学生培养要“素养与技能并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李作聚老师结合自身课程建设,提出了教学核心要秉承“做中学、干中学”的原则。
(十三)政产学研形成合力
在校企合作发展专题分论坛上,沈阳中深集团殷向阳总经理认为校企合作需要“官产学研”的合作组织,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来共同推进共性技术和项目的研发。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孙牧晓主任介绍了深圳市宝安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及该校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公民,包括专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生产实习、岗位学习及顶岗实习六个层次。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主任张润卓介绍了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合作式、企业合作式、四方联动式和仿真模拟式等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十四)低碳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在低碳经济与物流聚集区发展专题分论坛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庞燕副院长介绍了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环境友好型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构建”的设计模式。北京物资学院陆华老师着眼于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设计,提出了在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过程中,以低碳化运行和节约能耗为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赖朝生结合其所在企业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带有前瞻性的发展模式。阜阳师范学院张新华老师提出了实施低碳化绿色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十五)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五大趋势
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现状与前景专题分论坛上,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提出了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五大趋势:一是统一标准,建立统一的物流业物联网平台;二是互联互通,融入社会物联网;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五是“物”有智慧,实现智慧物流变革。安徽大学商学院汪传雷教授介绍了物联网典型的15种应用模式,分析了物联网应用的广泛性,认为物联网应用领域从大众领域、企业领域、公益领域,已经并将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大连海事大学李向文教授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约1000亿元产值,并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十六)区域物流的集群化发展方向
在区域物流的理论与方法专题分论坛上,武汉大学海峰教授提出物流产业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物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另一种是物流节点间相互协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不断加深。区域物流将会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物流集群,物流产业才能健康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阐述了形成物流集聚区的四大驱动力:第一,市场的空间集中和物流服务对象的集聚共同构成了形成物流集聚的外力;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物流集聚区发展的基础;第三,低碳经济发展促使区域物流的运行方式改变;第四,保税物流、区港联动的模式进一步促进物流的集聚,从而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中山大学陈功玉教授和王珍珍提出,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当前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同时,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各个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十六)物流服务网络规划的主流趋势
在物流服务网络规划专题分论坛上,同济大学张建军提出,以枢纽站为核心的轴辐式物流网络是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网络结构,正成为现代物流网络结构发展的主流趋势。轴辐式网络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网络流量的集中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二是轴辐式网络有助于减少运输线路,降低网络投资总量。三是便于实现对网络流的控制和管理。四是有利于产生集聚效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西南交通大学李国旗老师从城市物流设施具有的核心属性、外延属性、综合属性入手,分别研究了城市物流设施布局优化过程中存在的数量确定、规模确定、位置确定问题。
(十七)造船行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造
江苏科技大学王利教授提出,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对造船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设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而造船企业的生产流程就是物资流动的过程,所以也就是必须对造船企业的物流流程进行再造。江苏科技大学田剑教授提出,随着电子商务对船舶行业的渗透,集中化电子采购将成为船舶行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工具。江苏科技大学孟庆良副教授提出,良好的造船供应链合作关系能减少造船供应链内耗,实现低成本、快速高效地造船。
(十八)基于现实需求的多用户4PL平台
沈阳大学张炎教授提出了基于现实需求的多用户4PL平台的设计思想、存在问题及对策。平台的设计思想基于多数中小TPL企业经营实际(沈阳鑫北辰物流有限公司等),尊重实际经营的物质流、数据流、金融流,结合现代供应链思想,在现有多数企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经过优化选择设计出的标准化流程。该平台将多个企业的管理纳入4PL管理服务平台,每个企业的每个点均可在不同的城市登录平台对自己的分部进行信息化管理,多个TPL企业形成云物流(CTPL)。
(十九)城市物流的经济属性
在城市物流分专题论坛上,北京城市学院杜文龙博士提出,城市物流的根本属性是经济性。浙江工业大学蒋革副教授提出,区域物流发展的非均衡性迫切要求在区域内构建层次化、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东北财经大学李孟涛老师提出,城市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目前集中于城市物流系统划分、城市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等方面。我国城市物流绩效评价研究应进行科学的政策设计,引导与规范城市物流行为,推动城市包容性发展。
(二十)加快建设农业物流系统
在农村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题分论坛上,代表讨论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物流系统,加快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以山东省金乡县商贸物流发展规划和金乡现代农业物流基地总体规划的实例作了现场分析,介绍了基本思路,一是整合现有农业资源,二是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三是不断提高农业物流技术,四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五是建设农业物流标准化,六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模式。
(二十一)冷链物流的发展思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刘卫战秘书长提出,中国冷链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企业自发的发展转向政府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工基础研究力度,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消费理念的宣传和消费市场培育;三是标准体系建设;四是诚信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和第三方开发平台应用;五是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十二)日本物流发展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和借鉴
在日本物流专题分论坛上,北京物资学院孙前进副教授从日本全国货物纯流动量的变化、各运输部门运输量的变化、产业间流动量、单件货物平均重量的变化以及日本主要城市间物流时间的变化等角度讲述了日本货物纯流动调查报告,并由此分析了日本物流发展未来趋势。胡贵彦博士以模拟试验的方式介绍了入出库口位置对自动化立体仓库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库口位置设计思路。姜旭副教授对比分析了日本《综合物流施策大纲》的4次修订变化。他提出,日本政府在推动综合物流发展方面的政策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一是建立一体化物流体制;二是构建统一物流管理模式;三是物流业实施PDCA 政策(计划:Plan;实施:Do;评价:Check;改善:Action);四是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要求的行业管理体制;五是制定我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物流综合施策大纲》)。
(二十三)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发展
印度学者辛仁杰认为,中印缅孟合作机制下发展交通物流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印度实施东进战略,就是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泰国学者童瓦利从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和中国发展的视角提出泰国物流业发展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刘金鑫研究员认为,从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上看,桥头堡是以欧亚大陆为基本依托,在战略国际通道或大陆桥中具有控制战略资源能力、处于战略物流与供应链节点地位的起点城市或地域。论坛认为,中国物流战略是通过建设泛亚铁路和昆曼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贸易物流。泰国的物流机会来自两条运输通道,即昆明-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南宁-河内-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中国连接GMS和印度洋的目标市场在于中东、非洲和欧洲,泰国可以发挥中转物流中心的作用。
(二十四)保税物流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分论坛上,厦门理工学院王斌义教授介绍了我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变,阐述了保税物流模式。苏州工业园物流中心副总裁姚武从苏州工业园区物流发展情况谈保税物流体系建设。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分别首创了内陆监管点、SZV虚拟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等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胡旭东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发展战略为选题,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对保税港物流发展战略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二十五)国际陆港模式探析
在国际陆港发展模式专题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国际陆港”是一个同海港、空港并列的独立概念,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陆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手段,综合运用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论坛重点介绍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定位、载体、功能、竞争力、路径选择,对于推动西部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形成,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二十六)走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建设道路
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王宗喜主任指出,应急物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家危难之时,应急物流担负重要责任。从宏观角度,应急物流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该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只有军民协调统一指挥,应急物流才能保障。应急物流专委会徐东秘书长在发言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军队、地方政府、市场和家庭储备“五位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会议还强调了应急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