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概述
1.1 项目研究背景
1.1.1 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的特点。从宏观上来看,这一行业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药: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等;其二是医,包括卫生院、卫生站、康复中心、医院等、医学研究中心、医科大学、医疗保险系列服务机构和医药监管机构。医药行业(www.pharmnet.com.cn)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使得医药行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实现工业增加值1475.17亿元,同比增长17.5%;新产品产值621.91亿元,同比增长23.58%。累计完成化学原料药生产123.84万吨,同比增长36.9%,实现中成药生产75.89万吨,同比增长11.6%。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实现累计工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同比增长19.41%;完成累计出口交货值670.59亿元,同比增长25.51%,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 2007年1-11月,医药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65,901,53千元,同比增长24.8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0,723,086千元,同比增长24.56%;实现利润总额为49,921,461.00千元。2008年1-11月,医药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713,658,303千元,同比增长25.9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6,130,219.00千元,同比增长25.84%;实现利润总额为64,530,215千元。2008年,尽管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但是中国医药购销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不仅来自于人类对药品的刚性需求,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意见》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为基本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相关内容参见www.pharmnet.com.cn)
上述发展文献表明:中国的医药产业在国家宏观主导下,正蓬勃发展,医药行业将应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1.2 医药供应链知识管理现状
环境的改变,势必引起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的发展。现代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驱动型产业, 因此如何对企业知识发展与更新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与安排, 对医药企业意义重大。知识管理概念和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①知识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②IT技术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知识管理理论诞生的催化剂。回顾知识管理文献,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把知识视为组织创造、购买、拥有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因而采用像管理生产设备、物资等有形资产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管理(Van der Spek,G. Szulanski,Sverby,Wiig);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Andrew(1998)建立了一个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模型,对战略联盟中各成员间的学习和知识传递做了描述。该模型的出发点是“……企业是由众多涉及不同类型知识的过程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认为知识的转化过程是知识管理中的最关键的问题。
Sverby从资本的角度来探讨对知识的管理,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结构三部分(extra structure)[13]。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
Hansen等在对一些知识咨询、服务企业研究后,得出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可以分为编码化策略和个性化策略两种[14]。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能更加便捷和经济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共享;因而可以使用编码化战略,其核心是信息技术,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调用,称此种战略模式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编码策略的对象主要是显性知识,以及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而在另一些企业,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在这类企业中,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适合采用个性化战略。这两种战略缺乏普遍性,仅适用于知识型咨询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