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节点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检验[1]
——基于海西沿海港口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范月娇1,2 王健1
(1、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 福州350108;2、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泉州362021 )
摘要:本文在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溢出效应的背景下,以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物流节点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验证的理论模型,并以功能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港口为研究对象,以1994-2010年海峡西岸主要港口及其腹地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外贸、政府支出等变量的基础上,发现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物流节点基础设施——港口对海西港口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
关键词:基础设施 物流节点基础设施 港口 区域经济增长 溢出效应 海西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3)06-0102-09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基础设施是否存在溢出效应,以及存在正溢出和负溢出的问题,在经济学领域正处于论证的过程中,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早前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Young(1928),Hirschman(1958)等证实了基础设施存在外部溢出效应;另外一些研究者,如Hulten and Schwab(1991)等则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正外部性并不明显。从研究基于的理论模型概括起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Romer(1986),Lucas(1988)和Barro(1990)等通过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支持了基础设施存在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第二,一些学者在传统生产函数中加入邻近区域的基础设施,结果发现有可能存在正溢出效应,如Yilmaz(2002),也有可能存在负溢出效应,如Boarnet(1998);第三,一些研究者主要从基础设施是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来判断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存在与否,Hulten, et al(2006)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刘生龙和胡鞍钢(2010)验证了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中,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第四,近年来学者们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将时空因素纳入研究模型,如刘秉镰、武鹏和刘玉海(2010)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将交通基础设施分类、分时段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2001-2007年铁路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1997-2000年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其他等级公路基础设施的影响则没有显示出这种持续的显著性,而且上述贡献中直接效应的部分较小,来自空间外溢效应的部分则较高。还有刘勇(2010)、张学良(2012)、张志和周浩(2012)等基于空间计量方法、考虑区域差异因素下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应该将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纳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政策制定过程中。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BJY06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项目编号:12SKGC-QG02)
** 作者简介:范月娇,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 健,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