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峰 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在2019年(第十二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的演讲(摘要)
(2019年4月26日四川·遂宁)
一、融合背景
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宁波工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这座城市,宁波是国际化港口城市,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孕育了这座名城。2018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1亿吨,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625万标准箱,位居世界第三。宁波这个古港是记载“一带一路”的活化石,近几年我们给浙江海港集团做研究,提出要从单纯的货物集散港快速走向现代贸易服务港,要从传统的线下商品贸易港走向高新技术支撑的线上线下综合港,要从单一的交通运输港快速走向现代物流支撑的枢纽港。
宁波现代物流服务业是宁波市的支柱产业,2018年宁波GDP刚刚突破万亿,物流产业的增加值是1320亿,占到13%左右,支撑了物流产学研基地的发展。
我们学校有着深厚的产学研融合底蕴,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建国后宁波缺少了高校的布局。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高等教育,宁波工程学院“应甬而生”。1984年,教育部把我们纳入德国援建的学校,一批老师去德国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学习,有双合作、应用型、双元制的基因,我们“因德而立”。2010年入选“卓越计划”试点院校,2015年成为省应用型示范试点本科院校,2016年入选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学校,我们“因用而强”。
二、融合举措
——坚定的办学理念
宁波工程学院产学研基地一直秉持“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双合作”发展战略,推进“双百工程” 实践。
——深入的基层对接
一所大学想搞好产学研,关键是要张开嘴、迈开腿,要加强和企业的交流,和企业的对接,和基层的对接。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宁波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区为例,背靠国际一流大港,发展机遇良多。园区入驻的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经营年收入超过600亿元,在宁波市亩产收入最高。集装箱作业量达到了400万标准箱,进出口额是100亿美元,宁波是全国仅有的少数千亿美元俱乐部城市。尽管如此,园区还是缺少智力支撑,就找我们做规划、设计和流程再造,我们一起带着学生实习、搞科研。每年学校在物流领域的科研经费有700-800万,得益于这些企业的支撑。
——坚实的合作平台
2008年,中国社科院和宁波市政府成立宁波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有固定的经费。2012年,宁波市科技局成立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么多的研究院所基本都是由我牵头,这将是现代物流业的智库。“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要批30个高校智库,只有两所应用型院校,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物流研究中心。这些平台以物流基地为根基,以产学研为纽带,形成了发展共同体。
——独特的互利文化
宁波人很精干,2016年我做宁波市政府1号课题,关于挖掘企业家精神的课题。在签校企合作协议的时候,张伟达董事长告诉我们,宁波企业家是“泥螺里做道场”,要做到流程精细、设计精细,更重要的是会精打细算,做的课题要有用,培养的人才要复合需求。产学研结合是多维要素的交织,是社会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多方利益的融合。如果没有优秀文化的支撑,是难以持久的。
——前瞻的发展战略
2018年宁波市教育局建造六大工程中心,我们的物流工程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宁波美声科技研究院,我兼职院长,对方提供经费支撑。政府、学校、企业等均在重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其战略制定的过程也在深化产学研之间的融合。
三、融合机理
在融合的过程中优化要素,确保适配。所以在“教”和“产”构成的图片中,关键是如何放好。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在天(乾)的位置,教师处在地(坤)的位置。
我们要抓住重点环节,推进志同道合。人才培养定位是校企理念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是校企双向兼职,学科专业建设是项目和案例探讨,实验实训实践是顶岗和培训交互,质量绩效评价是校企共同参与,毕业岗位选择是合作企业优先。
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做精每一细节,明晰毕业标准,重视持续改进。我们从理念,到战略;从过程到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做精、做细、做强、做优产教融合。
四、融合业绩
我们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确保了学科龙头地位,巩固了教师主导地位,锻造了学生主体地位,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塑造了国际化特色。2013年起连续三年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的支持,扶持现代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建设。2016年获批 “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扶持建设临港物流、电商物流实习平台,实验实习从教学型走向了科研型。
展望未来,面对时代惊变、业态生变、模式创变的复杂环境,我们在产教融合的发展上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密切合作,打造物流领域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